全民文艺创作大赛|《别了,故乡的小“井”沟》
时间:2022-12-30来源:三台县融媒体中心作者:作者:张 宏作者:张 宏
面对不测的世界,每一件个人小事,也可能具有重要的纪念意义。比如今年中秋放假,返回故乡的所见所闻,竟然有幸见证日新月异、改天换地的故乡。
九月十日的上午,我照例是乘坐客车返回故乡,一路西行,满眼皆是无限风光。红砖白墙伴苍山,悦目赏心;青橘翠柚飘远香,沁人心脾;残荷无盖娃戏塘,恍若江南;白鹤晾翅鸠鸣野,近乎园林……然而让我难以忘怀的却是铺面而来的稻香余韵。沉醉其中,我不禁打量起车窗外的稻田,突然发现收获后的水田里,少了去年的大片稻草垛,取而代之的是一排又一排的履带印痕。
回到家里,我马上询问母亲,她说我们家种的水稻也是机械收割的。没有想到,这一天,来得这么快,让人措手不及,然而又是欣喜万分,农业机械化的春风终于在故乡渐成气候。紧接着,我又是习惯性地检阅一番“百果园”,一些时令水果直接大饱口福,享受难得的家乡美味。下午,我就慢悠悠地逛田坝,还发现建设中新修砖砌灌溉渠,让人备受震撼,记忆一下子就拉到童年。
我的家乡是蜀中丘陵地带,远离大江大河,丘陵与田坝混处是常态,难得的巴掌大片田地还被小山丘切割成奇形怪状。在包产到户不久的八十年代,每户每丁只能分到几分农田,一家人的农田则可能分布在村头、村中、村尾。每到农忙时节,大伙儿都是,全家上阵,不分早晚,忙东忙西,直到干完农活,顾不上按时吃饭和照管家禽都是常有的事儿,一如宋代杨万里在《插秧歌》中所写“唤渠朝餐歇半霎,低头折腰只不答”“秧根未牢莳未匝,照管鹅儿与雏鸭”。水稻生长离不开大量的灌溉用水,它需要通过水库、塘堰和大、小沟渠相互配合,最后才能保证所需。小沟渠就是童年时印象最深的存在。
巴掌大的田坝被小水沟分隔成许多碎块。这些小水沟,形如“井”字,也许还是“井田制”得名的原因吧,姑且称为小“井”沟。小“井”沟“干渠”通常是条石或方石垒筑而成,宽约半米,深则不等,或与田齐,或至两三米,随形而定,底部铺以青石,通常贯穿村头村尾,甚至连接邻村邻乡,犹如毛细血管,打通供水最后一公里,功不可没。小“井”沟“支流”只是挖泥成沟,保证过水至田即可,会出现淤塞而常疏的现象。通常情况下,一队一“干渠”,一“干渠”加两三“支流”。这些大、小“井”沟是我童年难得的“娱乐场所”,丝毫不亚于迅哥儿的“百草园”,就是沈复笔下的“童趣”。
先说最接地气的小“井”沟“支流”。它的周围长满各类杂草,甚至还在旁边种上桑树等以供他用,这样形成水沟、杂草、灌木相互依存的小生态系统,内容“丰富”,让人大开眼界。首先是沟内过水的地方,即水淹没过的位置及以下,通常不会生长杂草、杂树,相对来说就是一地淤泥,这成为黄鳝、泥鳅、螃蟹和小鱼虾等的绝好住所。每当农闲之时,放学之后,趁着时间还早,先把作业一丢,家务活儿一放,要喝上三五群伴,来到沟边,睁大双眼,丝毫不放过任何一处细节,特别是类似小圆孔的地方,或徒手刨泥,或借助铁锹,偶尔可以逮住一两条黄鳝,幸运的话还可以捉住更多的泥鳅。如果沟里有水的话,会看洞的人,就背上笆笼,带上工具,套上蚯蚓,引诱黄鳝上钩,收获之多让我们小字辈眼馋。虽然大闸蟹风靡全国,堪称全民所爱,不过小时候除了逮住螃蟹尚有乐趣之外,吃它的话真是没有多少劲儿,原因无它——没有多少肉。另外在小水沟里面逮鱼则是运气与实力完美结合才行,一般情况下很难遇到,因为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,使水质大受影响。其次是杂草丛也充满生机与活力。不用说耳熟能详的蟋蟀,不必说人见仁爱的青蛙,更不用说令人恼火的蚱蜢,更不必说让人胆战心惊的青蛇,除此之外,还有令人垂涎三尺的野生折耳根,难觅踪迹的美味鸡枞菌,甚至还可以遇到大饱口福的野地瓜,当然运气好的话还可以碰上刺梨儿。蟋蟀的低吟是夏夜的特色,如果天气闷热则是令人厌恶的“噪音”,却又无可奈何,因为到处都是他们的子子孙孙,琴瑟和鸣,不绝于耳。有些好事者会抓蟋蟀来玩,美其名曰斗蟋蟀,不过不常见。清代蒲松龄即写过短篇文言小说《促织》,借蟋蟀讽刺社会现状。南宋末年权相贾似道更是凭借《促织经》一万四千字,开创昆虫学专著先河。小孩子们最怕的是“长虫”,我也不例外,不过幸运的是很少碰到。让人最怀念的味道是鸡枞菌,这是一种食用菌,质细丝白,味道鲜美,犹如新鲜鸡肉,或以此命名,它通常躲在地势较高的树脚下或杂草丛中,探出些许头来,要努力寻找,再加上运气,方才可以遇到,真是“可遇而不可求”。可以这样说,一条条小“井”沟“支流”满是童年。
小“井”沟“干渠”更加气派,犹如衣冠整齐的绅士,形貌昳丽而让人不敢亲近。“干渠”全副武装,让鸟兽虫鱼失去栖息场所,就没有意思,唯独发挥供水功能,彰显自己的价值。小“井”沟“干渠”通常和塘堰相连,塘堰则是通过大“井”沟“干渠”或“支流”和水库相连。大“井”沟“干渠”是沟通不同乡、镇之间水稻用水的大型人工石砌沟渠,通常是十数公里,或是数十公里,甚至跨县越市,长达百余公里,成为某某灌溉区。我所见识过的大“井”沟“干渠”,长达数十里,高约三五米,宽约数米,或明渠,或隧洞,或涵拱,成为一项令人惊叹的工程。这些干渠里面,或形成常年积水区,往往成为漏闸之鱼的栖息场所,也是我们儿时光顾的地方。
“轰隆隆——轰隆隆——”,远处传来挖土机的声音。他们又开工了,正用自己的汗水,为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。
别了,我的小“井”沟。
别了,故乡的小“井”沟。
他们终于完成自己几十年的使命,或者上百年,乃或千年,退出历史舞台。他们和塘堰、干渠、团结水库等都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群策群力的产物,为保证包产到户后,小农经济下的水稻生产用水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,养活过这片土地数十百万的人民。
今天,随着农业现代化号角的吹响,农业生产中的机械化潮流不可逆转。紧随其次,田地承包流转也是大势所趋,正在如火如荼推进。正是技术革命助推生产方式变革,必将掀起新的“土地革命”,带领家乡人民从“胜利”走向“胜利”。也许在不久的将来,或是三五年,或是八年十年,当了一辈子农民的父母会“失业”,甚至祖祖辈辈传承了几千年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会彻底变革。
土地是农民的命根,也是人民衣食之本。我相信,新的“土地革命”,必将让父母“失业”,促进新的分工,超越取消农业税,成为两千多年来,最引人注目的成就。
- [07-10] 关于对青东坝三百(三台到百顷)...
- [07-08] 致全县人民科学、节约、安全用...
- [06-30] 关于征求城区部分街道及公共场...
- [06-26] 三台县人大常委会任免名单
- [06-26] 三台县人大常委会公告
- [06-20] 四川三台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...
- [06-15] 关于解除臭氧重污染天气黄色预...
- [06-09] 三台启动臭氧重污染天气黄色预...
- [06-07] 加油站错时加油倡议书
- [05-30] 三台县消防救援大队关于开展消...
- [05-23] 三台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高考、...
- [05-19] 三台县人大常委会任免名单